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园地

小儿口腔常见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时间:2021-10-04来源::咸宁市妇幼保健院作者:

    常见的牙齿发育异常
    1、牙齿早出 正常情况下乳牙于4-10月时萌出,有些婴儿出生时或生后不久,在下中切牙部位,即有牙萌出,为乳牙萌出过早。如果没有牙根,常是极松动的,如果此牙有脱落而被吸入气管的危险,即应拔除。有的牙不松动,由于婴儿吸吮时舌系带即两侧软组织与牙齿摩擦,而产生褥疮性舌系带溃疡,长期不愈,婴儿有拒食、啼哭等情况,应立即停用吸吮哺乳方式,改用汤匙喂乳,以避免摩擦溃疡区。恒牙早萌多见于双尖牙,多由于乳磨牙早期脱落或拔除,偶见于恒磨牙。
    2、上皮珠  初生活或生后不久的婴儿,在相当于牙槽脊处黏膜上偶尔可见一些米粒或更大的乳白色片状或球状物,这是牙板上皮残余断离牙胚后增殖所形成的角化物,数目不等,称为上皮珠,俗称马牙子或板牙,它们在数月内逐渐吸收而消失。民间习惯用针挑或用力摩擦,都可能造成黏膜创伤,容易引起继发感染。必要时由医师将其去除。
    3、乳牙滞留 乳牙在换牙时如果压根不能吸收,牙冠不能及时脱落,称为乳牙滞留,此时恒牙已经萌出,这是临床可见双重牙,应该请医师拔除滞留的乳牙。个别乳牙超过换牙年龄,长期不脱落,相应恒牙仍未萌出时,也叫乳牙滞留。后一种情形多因恒牙先天缺失或阻生所致。如恒牙先天缺失,滞留乳牙又不松动,亦无病损者,可暂保留。
    4、乳牙晚出 超过1岁尚未萌出第一个乳牙,就应考虑有无全省性疾病。如佝偻病、呆小症、极度营养缺乏、或先天梅毒等。长期不长第一个乳牙是否有无牙畸形的可能,可借X线拍片查明。
    5、恒牙晚出 临床偶见乳牙过早丧失,小儿习惯用牙龈咀嚼,覆盖缺隙处的牙龈成为致密性结缔组织,表层角化增强,使恒牙很难突破牙龈萌出。这种情况发生在上中切牙部位。只有当恒牙切缘已突出牙槽嵴处到达龈下时,才是切龈指征。过早切龈,反而容易形成瘢痕,使牙齿更不容易萌出。
    6、多生牙  正常牙数以外的多生牙叫额外牙,多见于切牙部位,牙齿形状多为圆锥形。额外牙能造成牙齿排列不齐,牙列拥挤或牙齿错位。拥挤牙和错位牙容易发生龋齿,所以需要拔除额外牙。
    7、缺牙证 牙列中缺少正常牙齿叫缺牙正。最常见的缺牙是上颌侧切牙、下颌第二双尖牙和第三磨牙。这些牙齿在人类演化过程中,是属于退化性器官,因此容易缺失,缺牙间隙如果较大,影响牙合关系,在小儿容易引起邻牙倾斜或对颌牙伸长,最好做暂时修复,待成年后考虑永久性修复。

    龋齿的预防:
    龋病俗称蛀牙,是一种由口腔中多种因素复合作用所导致的牙齿硬组织进行性病损,表现为无机质的脱矿和有机质的分解,随着病程的发展而有一色泽变化到形成实质性病损的演变过程。该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世界性非传染性的三大疾病之一。 

    龋病防胜于治,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防护:
    1、从小养成良好的喂养习惯:每次给孩子喂养后,及时用手指牙刷(套在大人手指上,帮助孩子刷牙的牙刷)或纱布将食物残渣清除干净,并按摩牙龈,并注意睡前喂奶不要加糖,只给白水。
    2、从小注意口腔清洁卫生:这是预防龋齿的关键,从小养成早中晚刷牙,有效刷牙,饭后漱口的习惯,选用含氟牙膏及儿童牙刷,教会儿童正确的刷牙方法。 家长应该起到榜样作用,要注意言传身教,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牙齿健康。
    3、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孩子小自律性差,有的会不自觉地咬手指,吮唇、舐舌,张口呼吸,偏侧咀嚼等。这些习惯会造成儿童的牙颌畸形。一旦发现,家长应给予及时纠正。
    4、养成合理的结构:经常吃不同类食物如水果、乳制品、谷物、蔬菜、肉、蛋类等富含维生素、钙、磷、氟的食物,少食含糖量高的食物,平衡膳食有助于孩子的牙齿健康。
    5、窝沟封闭剂防龋:当孩子牙萌出后,牙齿的有些部位存在窝沟裂隙,是容易长虫牙的部位,可找牙医用窝沟封闭剂涂于牙面上保护牙齿,材料固化后可长期保留在窝沟裂隙中,阻挡了细菌的侵蚀,是预防龋齿的有效方法。
    6、定期拜访牙医,与牙医成为朋友:每半年带孩子去找牙医进行口腔检查,不要等到牙齿痛了才去,如果经常找牙医看看,每次看牙不痛,那么小朋友也不会害怕牙医了,而且对小朋友终身有益!

    鹅口疮
    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白色念珠菌就是许多微生物中的一种,通常多发生在口腔不清洁、营养不良的婴儿中,在体弱的成年人中亦可发生。白色念珠菌在健康儿童的口腔里也常可发现,但并不致病。

    以下情况均可引起感染:
    1.母亲阴道有霉菌感染,婴儿出生时通过产道,接触母体的分泌物而感染。
    2.奶瓶、奶嘴消毒不彻底,母乳喂养时,妈妈的奶头不清洁。
    3.接触感染念珠菌的食物、衣物和玩具。另外,婴幼儿在6~7个月时开始长牙,牙床有轻度胀痛感,婴幼儿便爱咬手指,咬玩具,这样就易把细菌、霉菌带入口腔,引起感染。
    4.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活,有时因交叉感染可患鹅口疮。
    5.长期服用抗生素,或不适当应用激素治疗,造成体内菌群失调,霉菌乘虚而入。


儿科咨询电话:0715-8183779

(责任编辑:)
附件:
./t20180904_1785029_app.shtml